目前,在加拿大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怎么样的一个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加拿大,受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这就促进了成都木结构在加拿大有了新的发展,多层和高层木结构越来越多,主要是用在了办公楼和住宅上。
10年前,Michael Green第撰写《高层木结构》的时候,开发商都处于观望的状态。10年后的今天,情况就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对木结构产生了兴趣,一些知名的木结构结构工程公司,例如Equilibrium、Fast+App等参与了很多高层木结构项目。
从具体建筑本身来讲,木材在外围护结构、被动房、预制构件的应用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新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像新的TS3.0技术(现场胶合CLT板技术),先进的抗震、耗能元件以及CLT剪力墙、被动房等技术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
目前,加拿大的重木结构在多高层、节能型建筑、办公楼和住宅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当然传统的公建项目、大跨度的项目、轻型厂房等也会应用木结构。在加拿大,轻木结构的层高限制还是6层吗?
是的,轻型木结构还是6层。层高受限主要还是技术和结构方面的原因,这和结构本身的特点也有关。但是,重型木结构目前已经突破6层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下简称BC省)的规定是可以建到12层,目前,突破规范的在建的项目高是21层,由于超过了规定范围的层数,需要经过专家论证。
您觉得国内外的木结构发展水平如何,差距在哪里?
JK:目前国内外木结构的发展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追溯到古代,中国曾经是传统木结构非常领先的国家,现在日本很多的古建筑都是效仿唐宋时期的建筑。宋朝的《营造法式》是传统木结构的集大成作品,典型的斗拱,卯榫都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精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传统成都木结构的营造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需求了。
虽然国内业界通过与欧美先进企业合作的方式成功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如太原植物园那样的木结构项目,国内的木结构和国外的木结构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应该说存在体系、全产业链的代差。
首先,是材料。国内材料的种类少,具有高附加值的工程木制品的种类少,胶合木的应用比较广泛,CLT 其它材料较少。另外,材料的强度和质控也有待提高,精加工的能力方面缺少现代化的数控加工能力,存在硬件、软件不能熟练使用或者应用太少,导致经验累积不足,迭代缓慢,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提升。
其次,是设计。设计方面要加强全过程服务的意识和实践,所谓全过程即是从方案介入直到一定深度的施工图,避免二次深化设计。因为木结构的连接非常重要,成都木结构的构件连接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体系的强度、刚度、美观、造价等等。如果完全依赖生产厂家去做二次设计的话,往往会造成脱节和难以保障质量,也有可能无法体现建筑原本的设计意图,甚至会造成质量事故。
另外,设计师和加工厂商之间沟通需要加强。在加拿大,责任制清楚,加工厂商有问题直接问设计师,我们会解答疑问,整个过程追溯清晰可查。我们会盖章认可,再拿去加工,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出错和在后续安装中产生各种问题。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完善就会影响项目的推进,增加时间成本。
加拿大这边设计是全过程服务,从头跟到尾,直到项目落成为止。我们结构设计师也会去现场抽检,保证设计意图得以贯彻,由于设计出图较完善,即使有问题,和厂商之间也会一直保持交流和沟通来商议解决方案,偶尔抽查一下,起到相应的监督的作用。所以说,两边的工作方式和建筑文化还是有所不同的。
J是的,不只是成都木结构也包括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但木结构相比钢结构更需要高度关注细节。钢结构一般典型的连接可以委托加工厂去设计,因为它的连接形式相对简单,基本就是螺栓连接或焊接,加工厂可以按照相对经济的方式去做,当然我们也要审核加工图。
木结构设计如果做不到位的话,加工厂商就很难完全实现出设计意图,尤其是那些外露的有美观需求的节点。所以说我们一般不会任由加工厂商去设计节点。当然,在加拿大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设计木结构的能力,尤其是连接设计,所以说有些情况下还是会委托加工厂商,不过加工厂商仍然会选择找专业的具有设计经验的咨询公司帮他们设计节点,所以本质上还是一样的。